![]() |
|
走吧 new |
||||
![]() |
时间过得飞快,一年一年,一届一届的毕业生离去了。除了岁月的推移,没有什么大的变化。从王府井到二厂到望京的新校区。远离了喧嚣,心思会更加平静。对什么也看得不那么重了,甚至无所谓了。当看到学生的进步,会为之高兴;当教师节,总会有来自学生的问候,这其实就是幸福。 | ||||
![]() | 回国
new
1995.7.13号,我回到祖国。8.1日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在王府井的中央美院校址。与我同时报到的还有好几位同事。没想到设计系仅仅有一间小办公室。在北京,举目无亲,我只带了一把在芬来买回的椅子。后来到了二厂的中转校园,一呆就是六年。2001年搬到了现在的望京。怀着单纯的憧憬与希望,教师职业就这样开始了。 |
||||
![]() |
我的同学 new
多少年过去了,他们中有的在公司任教,有的从事职业设计工作,足迹遍及世界各地。我想当时的教育和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对每个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而对于来自东方的学生,文化的差异更促使思想的变化。但对我来讲,是排除一切困难,努力去学习。 |
||||
![]() ![]() | 小欧洲、大世界 new
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现代设计充满着永恒的魅力。几百年来的老城市似乎静止在历史的画面。西欧和北欧的现代设计带领着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。于是我总想去身临其境,去体验感受不同文化艺术的美丽。 92年第一次去了法国和捷克,卢浮宫里大师的作品给我的震撼唤起学画时对他们的崇敬和神往。然而,除了心潮澎湃,我更无法抑制对现代文化设计的神往。建筑、平面、广告,这些我们身边的事物在不同国度有其独到的语言。 93和94年,我分别花了一个月和三个月去周游欧洲。在当时经济拮据的情况下,还是毅然借钱出游。因为我知道阅历与眼界对于做设计的来讲是金钱换不来的,当然这要将来打工来补偿。 这让我收益很大,排了3500张幻灯片,足迹从挪威北极圈的Tromse到希腊最南端,东到土尔其伊斯坦布尔,西到爱尔兰的科克。广交朋友、也锻炼了独立的能力。尽管也经历了艰苦,还好,健康地活着回来了。
去学校 new
我所学习的第一个硕士学位课程是设计管理。这是在欧洲刚刚把设计管理概念提出,并导入到设计以及市场及管理中的第一个硕士课程。很巧,我也成了早期接触此课程的第一个中国学生。尽管当时比较小,但我还是怀者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学习。 | ||||
![]() | 毕业
new 1991.1.30 Yrjo Sotamaa院长接见了我 1994年,我获得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平面设计艺术硕士学位;并获得校委会颁发的杰出毕业设计奖学金 | ||||
![]() | 赫尔辛基—一个不大的地方
这是赫尔辛基吗?当我刚到达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,她干净、整洁,富有欧洲典雅的气息。街道上的小楼没给我期待中的首都的感觉。或许这就是她的特色吧。我自问。这显然不是想象中的都市。我问哪里是市中心?回答让我更为纳罕,原来我已到了市中心。这确实是个不大的地方。全市人口50万,加上卫星城市万塔和艾斯堡也不过一百万,但这已经是芬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了。中央火车站到大学公寓只有五分钟路程。 赫尔辛基概况 | ||||
![]() |
驶向赫尔辛基
| ||||
![]() | 换车莫斯科
在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需要换车了,母亲烙的爱吃的甜饼已经消化殆尽。奇怪的俄文字母(好象是印反的拉丁字母)让自己心理上紧张。大厅里踅摸着找到了餐厅,肚子塌实心也算是塌实了。 看到了理发厅,琢磨着也该休整一下形象了,尽管头发不长。但是沟通产生了困难。她压根儿不懂我讲的是英语还是国语。好了,我拿出纸和笔,画了正面图和侧面图。她笑了,事儿办了。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视觉传达是国际性的语言。尽管技术欠佳(也可能我的头型与她熟悉的有差异)但也只有两卢布(当时合人民币不到一元钱)我还是一股脑地把会的俄文都交给了她: Halashao,Sibasiba,Dasweidainie,Dawalishi.好,谢谢!同志,再见! | ||||
![]() | 圣彼德堡冬宫前
走出国门的列车在中蒙边境换列车车轮,因为中国与蒙、俄的车轨宽度不同,大家要先下车。看来中国还没有与世界接轨,因为宽度不一样。据说也是战争时期为阻止敌人入侵的考虑。 中国的列车还算舒适,只是蒙古的戈壁,西伯利亚的森林就同静止的画面一般在列车的窗户中移动。同车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注视着窗外,有去俄罗斯的倒爷,有去欧洲其他国家的中外学生,还有经欧洲要去非洲的“马克 萝卜”。五天六夜过去了,宏伟的莫斯科就在眼前。 | ||||
![]() | 出国
不知怎么了,我有了出国学习的念头。那是在1990年,跟着两个美国的外教学习英语。的确觉得有很多东西想知道,那只有自己去尝试。 记得十年前的冬天,天很冷。那天父亲和张滨送我到北京火车站。踏上了去往欧洲莫斯科的列车。就在1991年1
月24日,就在挥手间离别了亲人和家乡。怀着求学的梦想,自费到芬兰留学。这使我成为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。 | ||||
![]() | 大学时光
我以英语40分的高分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,许多老师的有益教诲对我永生难忘。那个时候真的搞不清设计为何物,工艺美术的概念根深蒂固。改革开放的浪潮无法抵挡,设计的发展开始蓬勃高涨。 从大二开始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,并积极寻求机会学习,山东理工大学的phili对我有极大的帮助。很快英语有了较大的长进,熟谙了26个字母。后在校方和兄弟院校团体的支持下,创办了英语协会。 | ||||
![]() | 少年时代
在过去喜欢书法、绘画,从小得到舅父书法家耿彬的熏陶和教导。的确受到艺术早期熏陶。 考上了济南二中,后上了济南第三职业高中(原62中美术专业)。 期间得到许多艺术家的帮助和教训。先山东大学的张乐毅老师,山东师范大学的朱刚老师,山东科技出版社的史速建老师,明天出版社的杨宇老师等,都对我在专业上有了进一步的指引。 | ||||
![]() | 童年
这是父亲在我上山东大学附属幼儿园时为我拍的照片 | ||||